我并没有先看小说才看电影,虽然我也担心看完电影后就不想再看小说了,但是最后仍然觉得如果剧本写得好,破梗就不会成为看小说的唯一目的了。
《所罗门的伪证》全片围绕在一件简单的杀人事件,一位个性阴郁灰暗、身材瘦小且独来独往的中学生柏木,早上被发现被埋在学校旁的雪地里断气多时。电影对死亡画面轻描淡写,没有见血,没有尖叫,也没有惊悚的配乐,短短一幕近拍死者苍白的脸庞就结束了。
整个故事结构可以说是放射状进行的,从一件平凡的地方案件,最后却产生蝴蝶效应般的结果,映照出整间学校,以至于牵连于师生之后的社会百态。有点类似《听说桐岛要退部》,一个人的消失,让原本表象的平衡瞬间崩坏。而分裂出来的支线则大致有几条:
1.凉子和神原等人对抗学校独裁式的一言堂教育和事实掩盖
2.树理、松子的告发信以及各自的家庭问题。原本看似无关的大出霸凌问题在事件中意外成为焦点
3.小森老师的支线又可再细分:
老师世界中的派系以及日本传统就职制度带来的阶级霸凌
老师邻居的家暴问题以及被虐待妻子因嫉妒而来的报复
4.柏木同学与神原之间的特殊关系
每一条支线都是以柏木为骨牌起点所爆发,或者说柏木的死作为所有人的镜子,映照出并且强迫每个人去照见那个不想看到的自己,那些真相就算会让人受伤害,但除了面对实在别无他法。凉子因为柏木而发现自己是个高喊正义的伪君子;树理则因为伪造的告发信在审判中被揭穿,因此发现自己内心早就被对世界的憎恨占据;大出则在被诬陷的过程中体会自己故作凶狠的背后其实是胆怯;小森老师则在被邻家妻子先偷窥信箱后暴力攻击的事件里,发现了不沾锅维持完美形象,并不是解决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出路。
两部电影所建构出来的人际关系网其实复杂至极,但是最后却又收束的极快,电影最后选择了神原这个混杂了所有人物面貌的无脸男提示了电影的寓意。神原有着凉子的正义感、柏木的孤僻、小森老师的滥好人心态还有大出的阴暗身世。审判最后的重点早已不是揪出凶手,因为人人都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加害者,重点在于如何赎罪。神原说他的见死不救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他真的有罪吗?大出最后获判无罪,就代表他的霸凌行为获得原谅了吗?
电影到了最后,提示所有人:其实根本找不出任何一个人该为柏木的死负责。当今的社会问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责任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当言语也可以成为杀人凶器时,谁有把握能揪出真凶?于是,审判不再是审判,而是还原真相、痛哭一场之后,彻底放下既定的事实,因为除此之外,再无他法可以维持永远的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