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在二战后以色列初建国时代的耶路撒冷,从电影中以近乎阿默思对母亲的回忆录形式,述说着他童年时期的母亲印象。他母亲对他述说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其隐喻,每一则故事中的痛苦、毁坏,都反映出了范妮雅在现实中那些不轻易外显的苦痛。
电影中时常可以看见非常多意象式的镜头,用以描述范妮雅的心境转变,唯美犹如梦境般梦幻,这些美丽的镜头就像是范妮雅期待的世界,与真实的残酷样貌有所不同,也因为虚幻的期待与实际状况产生了落差,如诗如画的世界无法实现,取而代之的是不间断的战火与炮弹,于是范妮雅的心灵逐渐扭曲变形,最终迷失在精神疾病之中,郁郁而终。
原本会观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私自期待这是一部由小人物受大时代动荡而展现无奈的作品,然而实际看过之后,以色列建国之后在耶路撒冷的困境,其实电影中剖析的并没有很深入,点到为止。
唯一较为深入的表现是,犹太人们聚集在广播前听着联合国投票是否赞成以色列就地建国,而投票通过的那一瞬间,犹太人们脸上的欣喜与范妮雅脸上的茫然很是对比,那是一种预见的手法,电影里的故事是过去的时间轴,而我们知道后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关系只有每况愈下,因此范妮雅的表现更加深了那一层惆怅。
在种族冲突中也与时代背景的交代一样,带着太多的暗喻对比并且匆匆带过,做为一个犹太男孩与阿拉伯女孩相遇之后发生的悲剧作为结尾,开放给观众无限的延伸想像,却也变成电影主题的一个旁支,并非核心。
若以回忆录的形式来看这部电影,或许就能理解大时代背景与种族冲突的议题被淡化处理是合理的考量,若主体是阿默思对母亲的缅怀与悼念,那么这些背景与议题隐忧就不该刻画得太深,掩盖掉了范妮雅作为阿默思回忆中的光芒。但即便是回忆录的形式来看,这部电影企图涵盖以色列国家艰困坎坷的野心,在零碎与片段的处理中,看来并不是很成功。
虽说如此,以娜塔莉·波特曼第一次导演电影的成果来说,《爱与黑暗的故事》这部电影仍然有其可看之处。当然,她本人的演技仍然是深刻,而且触动人心的。
由阿默思的回忆,重现一个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小家庭,是我们从国际新闻中窥探不到的、深入了解以色列环境与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在写意手法阐述的范妮雅内心世界,或许可以扩展出当时以色列人对于自我定位的迷惘,犹如电影名称所述「爱与黑暗」,一体两面而且接踵而来。(拒绝采集,原文地址:https://www.qgmy8.com/5585.html,更多精彩请百度:趣果弥音吧)
配乐上个人很是喜欢,那种幽暗的曲风甚至可以说是触及了心灵,深刻、感人。尤其是范妮雅在雨中与想像中的男人共舞的那段配乐,清脆的琴键跳跃如雨也像投入死亡怀抱的踉跄脚步,与镜头拍摄出的唯美舞步,交织出很深很沉很痛的死亡之舞。
整体来说,我个人算是喜欢这部电影的。虽然我后来发现,我可能喜爱它的原声带胜过电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