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原创电影《I人质危机》,是一部乍看之下颇有野心的作品。电影改编自 2022 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 Apple Store 发生的一起人质事件,导演鲍比伯曼斯采取类纪录片形式拍摄,试图用多元视角还原整场危机,镜头在嫌犯、警方与人质间来回切换,想将电影打造得临场感十足。只可惜整体看下来,虽然形式上像是贴近现场,但情感上却离观众非常遥远。
《I人质危机》的原型事件发生在 2022 年 2 月,一名 27 岁男子带着枪与疑似炸弹背心,冲进阿姆斯特丹的 Apple Store,挟持顾客并要求价值 2 亿欧元的加密货币作为赎金。警方封锁周边区域并展开谈判,过程中还有现场民众直播、媒体同步转播,整起事件历时五个多小时,最后以一位人质趁机逃跑,劫持者追出时被警车撞倒的情况告终,画面瞬间成为全荷兰关注焦点。
这起案件本身就很有戏剧性。你很容易想像改编电影成为一部心理角力剧,有紧绷的谈判、有角色的挣扎、也有社会议题可以挖掘。只是《I人质危机》最后选择的路线,是还原现场远大于建立情感。用的形式是冷静、纪实、几乎没什么配乐,观影过程很像在看一段封存的执法影片,观众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很难真正进入情节。
《I人质危机》
原因之一,是电影中的人物太过扁平。劫持者虽然全程都在场,但他的动机只有片段暗示,明明和人质可能有所连结,却没有产生火花;人质面临生死压力表现各异,躲在小房间的几人从一开始互相指责到彼此扶持,这个转换本该令人感动,但由于过程太过制式,观众心里不会起任何一丝波澜。而电影中的谈判专家安排三位,彼此间的互动也缺乏张力。虽然这些情节设计可能是忠实改编自真实事件,但如果没有在剧情中做出吸引人的改编,只会让观众感到冗长多余。
《I人质危机》
此外,节奏也是个问题。这部电影想营造的不是高潮迭起,而是平稳累积——这个路线并没有错,但至少得在节点上做出些让人紧张的节奏转换。可惜,《I人质危机》几乎是平铺直叙。观众从头到尾知道它终究会结束,但过程中没有真正被牵住情绪,顶多只是等待结果的那种静静看完的心情。
相较多年前的《卧底》,观众早已知道一部劫持题材的电影可以拍得多有层次。该片虽是虚构故事,却透过谈判过程、角色话术与剧情反转层层堆叠出高度张力。《热天午后》更是改编真人真事的经典之作,不只呈现事件过程,还深刻探讨当时的社会压力与犯人的个人挣扎,让一场抢劫升级成一段关于人性与身份的社会寓言。
《卧底》
如果你想要一部节奏快、有高潮、还能带点人性探问的片,《卧底》是更精彩的娱乐选择;如果你想看真实事件改编、但希望角色有血有肉、社会议题能打到你心里,《热天午后》会是更值得的观影体验。
Netflix 这部《I人质危机》最终就像它的主角群——存在感在,功能性也在,但过了一天,你可能只记得这件事发生过,却不记得它带来了什么。